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凝心聚力适应新常态 干事创业立足新起点

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5-04-08
 

2015年,是学院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深化教学改革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精细化管理起步之年。全年总的工作目标是: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在校生达到规划目标。基本确定专业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课程改革速度,教学与技术研究成果有显著提高。初步建立多元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模式,推行“校企双融”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试点,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质量、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2015年度工作要点

院报记者:孙院长,听闻您刚刚参加淄博市“两会”归来,请您谈一下此次学习的收获吧。

孙志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连华代市长报告“2015年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用了七个更加扎实有力”,彰显了执政为民、建设幸福淄博的坚强决心,在代表中间引起强烈共鸣,赢得了代表的广泛赞誉。通过“两会”的学习与交流,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学院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加强内涵建设是学院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全院教职工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是学院稳步发展的强基之石。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淄博发展的主旋律。要科学准确定位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就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紧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动态、摸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当前,高等教育院校要地给地、要人给人、盲目扩校扩容的时期已经结束,纷纷转向自身内涵建设上来。学院早在多年前就已看到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内涵发展已实施多年,今年学院也将向内涵发展的更深层次-精细化管理迈进,将精细化管理模式打造成学院赶超行业标杆、超越自我的“利器”,将学院全体教职工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干事创业、追求卓越上来,以此促进学院稳步快速发展。

院报记者:结合此次学习成果,学院的未来定位和发展思路是什么?

孙志斌:淄博市2015年总的工作目标是集中力量推进转型升级、生态环保、城乡统筹、文化强市和民生建设,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较集中的高校,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助推淄博市转型升级的责任。学院的未来定位是服务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来主动适应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紧贴淄博市发展,坚持走“品牌精品特色”发展道路,对接淄博市“创意之都,设计之城”发展战略,形成由纺织到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的轻工职业学院发展模式。

学院发展方向要落脚在服务业和创意设计两大领域,围绕两大领域完善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为核心、以自动化为核心的四个专业群建设上。学院采取以教师为本战略和品牌发展并行的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增强学院品牌影响力。在发展措施上,重点落实多元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道路、极力推进国际化合作、积极寻求高端合作等问题,由此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的发展体系。

院报记者:学院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学院今年有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孙志斌:人才培养质量是关乎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学院实现办学愿景的根本保证,更是学院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在。我们在今年将继续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大学生成才理念,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和载体。进一步推进思政课规范化建设,加强教学实践,使其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

二是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构建多元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的育人模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出台《关于2015年专业建设安排的意见》文件,要求专业建设需紧贴淄博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调查研究工作,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突出专业内涵,完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相关性,规划专业群布局,每个系规划1-2个专业群,重点建设2-3个办学基础好、产业对接度高、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使之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审核评价机制,聘请校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集中评审,力求高标准、高质量。年内出台了《关于2015年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原则,对所有课程进行改革。在课改工作过程中,除了强力推进等硬性措施外,我们还采用了“以奖代助”的方式,对课改合格的,给予相关教师一定激励。两种方式并行,来促进课改工作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积极转变,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调整、完善、巩固、提高已有的校企合作关系。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确定校企合作的目标方案,继续执行三个满足和一个系至少一个深度合作项目的年度目标,构建多元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的育人模式。

三是进一步强化服务学生意识。继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家校心桥”工作,创建工作品牌;以“文明”为主题,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继续规范学生公寓管理,提升公寓文化品位和建设水平;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以此形成全员育人、主动育人、细节育人的学生工作体系。

四是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特色品牌建设。要完善学院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创意设计”为落脚点,以“特色优势”为突破口,凝练学院文化,建立全员品牌意识。

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教师能力水平提升方案,充实和加强人才队伍,改进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工作,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选拔评价标准,完善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基础,以理论基础和能力水平为本位,多层次的“卓越教师”培训体系,在全院营造尊重人才、依靠人才、信赖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六是推进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国际合作项目有突破,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强化国际化办学特色。

通过以上举措,着力培养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院报记者: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学院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您觉得如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孙志斌: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学院的各项管理上“去粗存细”,在内涵建设上“精益求精”,使源于丝绸文化“精、细、高、雅”的学院文化传承下去。

“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它也一样适用于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上。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紧抓关键点。首先还是要以统一思想为前提。精细化管理是管理模式、管理习惯、管理状态的彻底转换,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齐心协力的探索研究,必须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才能够坚持到底,实现学院管理模式质的转变。其次是要以构建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在这样的体系下,每个专业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指向,对专业培养目标有精确的要求,有精细的教学管理流程,有关注学生的详细记录,有评价考核和及时的反馈。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促使教职员工加深对岗位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的理解,注重工作细节,强调工作质量,正确、及时、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第三就是要强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所有的精细化管理制度都要落实到“执行”两个字上,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团队执行力的培养,严格落实每个岗位的每项工作,确保有计划、有方案、有过程、有结果。

推行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落实。在工作的落实上,采用督导与检查并行、总结与交流并行的模式。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推行小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召开会议,总结精细化管理工作,表彰先进,通报工作不力者,基本完成精细化管理工作手册,形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今后学院每个学期都要对精细化管理工作进行总结,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总结推广精细化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表彰在工作表现出来的优秀教职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不断推动精细化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