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家校,共同育人 心桥,沟通你我——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家校心桥活动侧记

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5-02-08
 

镜头一:129,寒假第一天。早上600,学院工商管理系老师赵霞已起床洗漱。6:30,匆匆吃过几口昨夜的剩饭,看一眼还在熟睡的孩子,抓起昨晚收拾好的行李踏出家门。零下8度的气温,呼啸凛冽的北风,虽有御寒服的阻挡,但还是让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冷颤。她下意识地向上拉了拉衣领,伴着昏暗的路灯向学院走去。7:00,她与其他几位老师坐上车,向此次慰问活动的首站——菏泽出发。

镜头二:在结束家访慰问回去的路上,大家坐在车上一言不发。用篷布和茅草搭建的简易房,一个床、一个木桌和几个板凳就是全部家具,取暖和烧水共用的小煤炉,已逾古稀的老人,独自在外打工支撑家庭的单身母亲哽咽地讲述家庭的不幸境遇,站在村口挥泪送别的母子身影……,这些影像在每一个人的眼前出现,每一个人的内心已被深深震撼,陷入了深思。

镜头三:家访小组成员郭春芳老师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感老师到家里来看望,感谢学院对我的关心帮助,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我会照顾好我妈妈,我会努力学习,来报答我妈的养育之恩和学院的关怀之情!

这是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家校心桥——寒假困难学生走访活动”的缩影。为了做好此次走访工作,各位老师也是蛮拼的。走访活动自124日起25结束,由30余位老师组成9个小组,分赴菏泽、济宁、聊城、泰安等7地市20余个区县,总行程万余公里,为28个困难学生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慰问品和学院的关心之情。

到困难学生家庭走访,要先把板凳坐热

走访小组每到一个困难家庭,都要坐下来与学生的家长和亲人促膝长谈、拉拉家常,说一说学生的在校情况,问一问家里的困难,听一听家长的建议和诉求。每个学生和家庭的情况都详细记录,进一步丰富了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具体了解了家庭的主要困难,为开学后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资料。学院家校心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工会主席公昆讲解了这一用意:“我们不要 ‘三五分钟走一户,家长说啥没听见’那种走过场似的走访慰问。只有真心真意坐下来,把板凳坐热,多听听家长的声音,多说说心里话,多问问情况,才是真正送温暖、送情意,才能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到学生家长心里去。”

家校联系紧密了,教育合力也就形成了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的家校心桥活动已经实行两年,除寒暑假走访慰问外,还通过结对帮扶、座谈、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起沟通交流桥梁。在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家校双方达成教育共识,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于特困、特殊学生,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材施教,立德树人,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院浓厚的育人氛围中健康地成长、成才。

同时,学院构建起完善的帮扶体系。对于特困、特殊学生,要登记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班级、监护人姓名、联系电话、家庭情况等信息建立专门档案;在校期间,班主任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短信、网络平台、座谈会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思想状况等,达成教育共识,针对家长的反馈意见,做到有回应,有落实;对于特困、特殊学生,各系成立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帮扶小组,实施一对一帮扶;每周周二定为特困学生接待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各系对特困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生活导航和学习帮助,倾听特困学生的心声。通过这些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解决生活困难,建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发展性资助模式。

在家校心桥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家长对学生未来的期望,对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来改变家庭现状的期盼,小组全体成员体会的不只是对困难学生家庭的恻隐,还有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成就一个孩子,造福一个家庭”是学院家校心桥活动的根本宗旨。每一个轻职院人将秉承这一宗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心的全员育人氛围,与家长心连心、手拉手,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教育合力,真正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学院“家长放心、学生舒心、企业称心”发展愿景。